访问次数:

“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2017/03/23)
来源:新华网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关于“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提案又一次引起了社会热议。相关报道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河流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25年将有可能面临物理性缺水。”我国西北土地日趋严重的荒漠化不仅导致生态问题愈加突出,而且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热议的几个主要方案,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最高一个来自《积极筹划“大西线”,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文,该文详细论述了西线调水的生态紧迫性、战略重要性等,并且给出了较为详细的线路规划方案和线路设计图。
 
        此方案的特点是:全程水位逐渐降低,全程自流,施工海拔低于2500米,可以避免大量扬水、超级水库、超长隧洞以及高原施工等问题,基本可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从青藏高原南部各大水系取水,自流调入我国西北地区。从其线路来看,也可以避免破坏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等生态脆弱区。从水源方面来看,由于其取水水位远低于其他几种方案,因此水量也更加充足。
 
        此方案的另一大特点是灵活的借水、补水策略,可以衍生出多种备选方案,以应对实践中各种特殊情况。线路采取了分十段进行建设的策略,以逐步推进、逐步发挥工程效益。此方案虽然线路较长,但正是以“空间”换取了技术的可行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可调水量和受益地区。对于具体的调水技术、输水方式等,此方案并未给出硬性要求,为详细设计阶段进行科学、灵活的调整留出了足够的弹性空间。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热议的方案,也在今年两会被重新提及。这些方案都必须以超长隧洞穿越青藏高原或者以提水的方式翻越高山,且施工海拔过高,或者需要修建超大型水库。以目前的工程实践为参考,这些方案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度。从建设成本、运营经济性、生态环境风险(因为这些方案需要穿越生态敏感性较高的青藏高原)等角度来看,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调水是一个涉及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复杂问题,根据调水目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面向的就是北方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调水成本必须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然而,“大西线”的调水则完全不同。为西北地区调水,首要理由在于生态紧迫性:由于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西北水分持续流失,荒漠化威胁如“大军压境”,如果不尽早干预这种恶性循环,则有可能影响到青藏高原等更大的范围,严重威胁生存环境;其次在于我国的长远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拓展生存空间、缓解土地压力显得极其重要。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可以彻底改变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大规模地增长我国有效的土地使用面积,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保护、农业生态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调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首先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建设成本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注意隧洞、水库等的规模;而在调水工程的运营过程中,则必须考虑调水成本,只有尽量自流、避免大规模提水,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来的运营成本。在此前提下,亦应考虑调水线路尽可能惠及更多地区,带动更多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让“大西线”调水工程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

关闭

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