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若瑟大教堂
圣若瑟大教堂(越南语:Nhà thờ Chính tòa Thánh Giuse),又名河内大教堂(越南语:Nhà thờ Lớn Hà Nội)。是罗马天主教河内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越南河内。它建于1886年,新哥特式风格。每天举行多场弥撒,在周末和宗教节日通常较为拥挤。2004年圣诞节有4000多人进堂。
❤ 馆使寺
馆使寺(越南语:Chùa Quán Sứ)是越南河内的一座佛寺,位于馆使街73号。该寺为越南佛教僧伽会总部。
馆使寺始建于15世纪后黎朝。根据《皇黎一统志》,黎世宗在位期间,占城、老挝常差遣使者向大越(黎朝越南的正式名称)进贡。因此,皇帝下令建造馆使(使馆)建筑,以接待来到升龙的外国使节。而由于这些使节笃信佛教,他们便决定同时在此建造一座佛寺。到了今天,使馆已不复在,只留下了佛寺。
❤ 镇国寺
镇国寺(越南语:Chùa Trấn Quốc)是越南河内的一座佛寺,坐落于靠近西湖东南岸的一个小岛上。
镇国寺是河内最古老的佛寺,最初建于公元六世纪李南帝统治时期,名为开国寺,选址在红河岸边。由于河流的侵蚀,该寺在1615年搬迁到西湖中的金鱼岛,即今天的所在地。一条小堤道连接着陆地。
多年来,镇国寺曾命名为安国寺以及镇北寺。
镇国寺有一株菩提树,切割自印度菩提伽耶释迦牟尼顿悟得道的那株菩提树,是1959年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访问的礼物。
❤ 独柱寺
独柱寺(越南语:Chùa Một Cột),正式名称延祐寺(越南语:Diên Hựu tự),或莲花台(越南语:Liên Hoa Đà)是越南名胜,位于越南河内市巴亭广场西南。
该寺建于1049年李朝,因在灵沼池中一根大石柱上建造而得名。据传李太宗梦见观音菩萨手托婴儿,立于水池莲花台上,不久得子,乃下令仿出水莲花建寺,故独柱寺似出水莲花。
灵沼池为方形,池周砖砌栏杆;独柱寺为木结构,亦方形,每边三米,四面带廊。直径1.25米、高4米的石柱象征花梗,石柱四周的四根木支架如同花,寺身及四边微翘的屋檐,构成花瓣。寺正面檐下悬匾 ,匾题“莲花台”。
由于几经修缮,现存寺的规模小于原建,但其艺术风格仍旧保留。
❤ 文庙
河内文庙(越南语:Văn Miếu Hà Nội)正式名称文庙—国子监(越南语:Văn Miếu – Quốc Tử Giám),是坐落于越南河内市还剑湖西侧的一座传统孔庙建筑。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顺天元年(1010年)越南李朝开国君主李太祖下诏迁都升龙(今河内市)并要求在城内兴建孔庙。神武二年(1070年)建成文庙,供奉儒圣孔子。太宁五年(1076年)在文庙旁修建国子监。
文庙门正门两侧前立有下马碑石亭。过文庙门进入第一庭院,院内有一大方型莲池。过大忠门进入第二庭院,再过奎文阁进入第三庭院。院内有一大方型天光井。两侧各一座进士坊,因为越南历来没有状元,所以只为进士刻立石碑,坊内立有82块进士石碑,每坊各41块,形成碑林,记载了从大宝三年(1442年)至景兴四十年(1779年)337年间的82届科举考中的1306名进士的姓名与籍贯。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前的第四庭院。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圣像。堂上挂着“万世师表”的金字红匾。大成殿之侧有藏书房,内藏四书五经等儒学书典。大成殿后的第五庭院为国子监,殿内供奉着越南的儒学大师朱文安,在越南推传儒学,其在越南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朱子。
玉山祠(越南语:Đền Ngọc Sơn)是一座位于越南首都河内市中心还剑湖内玉山岛上的道观,此外也供奉民族英雄陈兴道,1865年扩建。
玉山祠以栖旭桥连接陆地,庙内建筑包括笔塔、砚台、得月楼等。
法国人征服河内后,大部分环湖居民逃走。越南官员也逃离了办公室。那里只留下了阮玉金,是法国军队和越南之间的调停人。
还剑湖(越南语:Hồ Hoàn Kiếm),越南河内市中心主要湖泊之一,原名绿水湖,后因传说越南君主黎利在此得剑还剑而改为现名。
传说黎利一日游湖时得神龟送来宝剑——顺天剑。此后黎利率军击败明朝驻军,建立后黎朝,成为安南君主。建国之后,黎利游湖之时见神龟前来索剑,便将顺天剑交其带回。近代以来有人目击湖中有大鳖出现,据推测为世上仅存的数只斑鳖之一。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还剑湖中的大鳖是一种此前未知物种,并于2000年将其命名为“还剑鳖”。
❤ 龟塔
龟塔(越南语:Tháp Rùa)是越南河内还剑湖中间的小塔。该塔建于还剑湖中的龟丘岛,黎圣宗在位时系钓鱼地点。在后黎朝(17和18世纪),在小岛上建有寺庙,在阮朝时期消失。
栖旭桥(Cầu Thê Húc)是越南首都河内的一座红色木桥,位于市中心的还剑湖,连接湖中的小岛,岛上为玉山祠。
该桥建于1865年,共建15个桥孔和32个圆形桥脚。朝向东方太阳升起的方向,桥面如同彩虹。1897年和1952年两度重建。
❤ 龙边桥
龙边桥(越南语:Cầu Long Biên)是位于越南首都河内市市区的一座横跨红河的悬臂桥,它是河内第一座钢铁桥。龙边桥建设于法属时期(1899年-1902年),时任总督为保罗•杜梅(Paul Doumer),因此此桥被命名为“保罗•杜梅桥”。民间亦称“母亲河桥”(越南语:Cầu sông Cái)以及“菩提桥”(越南语:Cầu Bồ Đề)。现在在于桥头还有金属片刻着“1899 -1902 - Daydé & Pillé - Paris”的字样。
1897年,法国殖民当局发起一个桥梁设计的比赛,亚历山大•居斯塔夫•埃菲尔的作品被选为这座桥的设计(他就是有名的埃菲尔铁塔设计者)。这座桥是追随巴黎市13区连接巴黎及奥尔良的托勒别克铁路桥(Pont de Tolbiac)的样本设计的。之后开始公开投标,由DAYDE & PILLE公司中标并兴建主要结构的桥身,引桥的部分则由东洋工程衙门兴建。
越南战争中,是美机空袭重点目标。为此,在正桥下游6km处建有高、中、低水位简易铁路轮渡码头。1967年8月11日下午4时,美机出动了45架炸毁大桥。9月7日30日经18昼夜抢修通车。其中越方抢修第8-13孔,援越抗美的中国工程部队一支队第10团第1营抢修破坏最严重的第14、15孔。
龙边桥位于河友铁路正线k3+037处。桥长1862米,两座桥台,18座桥墩,石砌墩台,19段钢桁粱,其中9孔为130米跨径悬臂桁梁,8孔为跨径51.2米简支桁梁、两孔为跨径50.2米简支桁梁交错排列组成。引道是用石块筑成的。中间部分只给火车行驶。两旁是给机动车及行人走的。车走的宽度是2.6米,人行步道宽0.4 米。走行的方向是靠左而不是像平常的靠右走行。1至10孔桥下平时无水;11至17孔为主河道水深流急,枯水水深5-8米,洪期水深达18米,最大流速2.5米。
建桥的成本一开始是六百二十万法郎。设计的初期只是像章阳桥一样,只是给火车及汽车共行桥面。直到19年之后才在两边增建给汽车行走的桥面。2002年,越南交通运输部批决通过第二阶段加固修理龙边桥计划案,经费是946亿6千万越南盾,以确保到2010年的行路安全。
河内古街区(越南语:Khu phố cổ Hà Nội)是越南首都河内市区的一处古街,位于还剑郡境内。大致方位在昇龙皇城南部,还剑湖北部。
该区域是河内众地区中最早因人口规模逐渐扩大而形成城市的地区,是河内的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集中,亦是河内城市的“昇龙 - 东都 - 河内”发展轨迹的历史见证。
用“三十六行街”来称呼河内古街区实则是不够科学的,因为“三十六行街”,是传统意义上称呼位于老城区内外地区的叫法。
升龙皇城(越南语:Hoàng thành Thang Long)是位于越南河内市的皇城。该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许多越南的朝代(李朝、陈朝、黎朝)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首都。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升龙 - 河内皇城中心区方约18000平方米,集中在黄耀路 18号考古区和河内古城区。这里蕴藏着无价的文化遗产,不但标志着民族文化精华,而且具有显著的全球价值。
遗迹区反映了从7世纪至19世纪升龙前期,升龙和河内时期的历史积淀,许多历史时期的遗迹和文化层颇为连续地相互重叠。
建筑遗迹有地基、柱脚、砖墙段、路段、铺砖地板或卵石地基,以及排水系统、水井、“御河”、荷花池等等痕迹,显示了昔日升龙皇城的巨大规模和具体面貌。这里发掘的文物数量很多,种类丰富,如素砖、花砖、地砖、墙砖、筒瓦、瓦当、衬瓦、柱石、多段铁木柱、宫廷用品、首饰,各时期的越南陶瓷、中国陶瓷、日本肥前陶瓷、中东陶瓷、不同年号的铜钱、“神功”炮、剑、刀、箭头等,其中有些是珍稀或首次发现的。河内升龙皇城反映了中国与南部的占城古王国交互影响下出现的独特文化。
2010年7月31日 (即越南时间2010年8月1日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西举行会议, 将升龙 - 河内皇城中心区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
巴亭广场(越南语:Quảng trường Ba Đình) 位于越南首都河内中央直辖市市中央巴亭郡,广场周围有政府办公机关同外国大使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巴亭广场上朗读《独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取得独立,脱离殖民统治。
胡志明主席纪念堂(越南语:Lăng Chủ tịch Hồ Chí Minh)位于越南首都河内中央直辖市的市中央巴亭广场,是越南革命领导人、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的陵墓。
纪念堂建设工作始于1973年9月2日,1975年8月29日宣告结构正式落成。陵墓的灵感主要来自莫斯科的列宁墓。并加入越南建筑的独特成分,如坡形屋面。所用灰色花岗岩材料,内里有灰色、黑色、红色磨制。门廊上方写有:“Chủ Tịch Hồ Chí Minh”(胡志明主席)越南文大字。
其主结构高为21.6米,宽41.2米。陵墓两侧有两个平台,七级阶梯。陵墓正门前广场上分为240个小绿带,各宽1.4米。陵墓周围的花园里有超过240种花卉植物,均来自越南不同的地区。
胡志明在他的遗嘱中讲道,希望身后被火化,并把他的骨灰埋在越南中部、南部、同北部的山銮上,他还讲,他倾向于火葬,因为“火葬比墓地更卫生,也可节省一些农业用地”。后来越共建立该陵园时,违反了胡志明的生前愿望。
胡志明的遗体是保存在中央大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的水晶棺中,由军方仪仗队守护。在暗淡的灯光下水晶玻璃会楚楚生辉。
陵墓开放时间为每日中午十二时前。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很多外国政要。陵墓偶尔也会因为修复和维护工作而封闭。
陵园里有严格的着装与行为规则,如必须覆盖全腿,在访问陵墓时要保持沉默、严肃,并成两行行进等等,工作人员和警卫们会严格执行这些规则。
皇城内御苑园林,景色秀丽,禁城内楼台殿阁,金碧辉煌,京城内宝塔高耸,寺庙林立。后来因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战事频发,近千年的李、陈、黎、阮朝的古建筑屡遭破坏,宫殿已荡然无存,城垣也只保存下来不足200米的正北门以及官掌门。
胡志明故居(越南语:Di tích Hồ Chí Minh)位于越南主席府中,主席府位于河内巴亭广场胡志明纪念堂建筑群附近,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法国殖民地建筑,原为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建于1900年和1906年之间。设计者为法属印度支那的官方建筑师奥古斯特•亨利Vildieu。这是一座纯粹欧洲风格的黄色建筑,铁艺大门,古典列柱,壮观的楼梯,唯一让人感觉到身处越南的视觉线索是庭院内的芒果树。
1954年,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统治北越后,拒绝住进这座豪华的建筑,只是在此接见外宾,1958年,他自己住进后花园池塘旁的棚屋,该棚屋甚至没有厕所。1975年越南统一后,此棚屋以胡志明故居名义列作遗址并加以维护。
主席府主要用于举行越南政府会议。主席府内部不向公众开放,但是人们可以付费参观花园和胡志明的棚屋。
西湖(越南语:Hồ Tây),又名狐尸潭(越南语:Đầm Xác Cáo)、金牛湖(越南语:Hồ Kim Ngưu)、浪泊(越南语:Lãng Bạc)、霪潭(越南语:Dâm Đàm)、兑湖(越南语:Đoài Hồ,是越南河内市内的一座著名湖泊,位于市区西北,距巴亭广场约有2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
西湖原为红河的一段河道瘀塞而成,早在越南李朝初期便已出名,环湖多有寺庙宫殿。
河内博物馆(越南语:Bảo tàng Hà Nội)位于越南首都河内西南部新城区的越南国家会议中心旁,是河内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越南目前最现代化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于1982年落成,该项目由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外形呈“倒金字塔”型,地上4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
博物馆的藏品包括越南李朝、陈朝、黎朝及阮朝的石器、铜器、瓷器,还有中国与日本的瓷器。
越南民族学博物馆(越南语:Bảo tàng Dân tộc học Việt Nam)是越南的国立博物馆之一,于1987年12月14日挂牌成立。1997年11月,越南民族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该博物馆有着收藏、分类、鉴赏、保管、展览及介绍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的功能。同时,提供各种民族学资料。
越南军事历史博物馆(越南语:Viện bảo tàng Lịch sử Quân sự Việt Nam),创建于1956年7月17日, 是越南的七大国家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约为12,800m2。它坐落于河内市中心,临近列宁公园。
博物馆展示有军事装备,如直升飞机、坦克和米格飞机,是由越南共产党和胡志明主席缔造和领导的越南人民各武装力量的生动史书。
越南革命博物馆
❤ 越南革命博物馆
越南革命博物馆(越南语:Viện bảo tàng Cách mạng Việt Nam)是越南河内的一个博物馆,位于Tong Dan区。成立于1959年8月。这是一座建于法国殖民地时期的两层建筑,曾由越南贸易部使用,后被重新设计成30个展厅,拥有超过40,000的历史展品。
博物馆的主题包括:
1858年至1930年期间,越南共产党成立以前;
越南人反抗法国军队的民族解放运动;
1930至1975年,越南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斗争;
1976年至1994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越南美术馆(越南语:Viện bảo tàng Mỹ thuật Việt Nam)位于越南首都河内。这是一个展示越南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博物馆。是越南最大的美术馆,其次是胡志明市美术馆。
阮太学街66号馆址于1963年由画家阮杜弓(Nguyễn Đỗ Cung)选定。该建筑建于1937年,是一个废弃的天主教女子招待所。隔壁65号是一个艺术家居住区。
河内旗台(越南语:Cột cờ Hà Nội),是越南河内的一座古塔,是这个城市的象征之一,属于世界遗产昇龙皇城的一部分。高达33.4米(连同旗杆高41米)。旗台建于1805年至1812年。河内许多其他建筑都被法国殖民当局摧毁(1896年至1897年),但是该塔幸存了下来,用作军事哨所。
河内大剧院(越南语:Nhà hát Lớn Hà Nội)是位于越南河内的一处始建于20世纪初的大型剧场建筑,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古迹。
河内大剧院于1901年6月7日动工兴建,1911年完工,其初衷是上演西方戏剧,为法国殖民当局官员服务。越南上流社会也能入场观看,但必须穿着礼服,购买昂贵的门票。后来,大剧院也举办过救济灾民,建设济贫屋等慈善演出。1940年后,国内剧团也可以租场表演。
1945年,大剧院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打响了越南八月革命的第一抢。随后,越南第一届国会会议等重大社会政治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大剧院在设计上融合了罗马式建筑、法国式建筑,特别是法国城堡和巴黎歌剧院等各种建筑风格,成为一座融贯欧陆的独特工程。大剧院内设一座大型舞台,八百七十座观众席,二层设多间贵宾包厢。
火炉监狱(越南语:Hỏa Lò,nhà pha Hỏa Lò)是越南战争期间,北越用作关押战俘的一所监狱。
火炉监狱是法国人于1896年所兴建的监狱,名为“Maison Centrale”,时称“河内火炉”(越南语:Ngục thất Hà Nội)。当地人称之为“火炉”,因此地原是制作陶瓷的窑炉的村落。这是法国人在北越所兴建的最大监狱,当时反法殖民的重大政治犯,都被关在这里凌虐、拷问。然而,被关在这里的异议分子,却也得以互通声思,更加坚定国族主义的信仰,其中有些人锲而不舍地挖通地道逃出监狱,再度加入反法阵营,成为日后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
1945年北越建国后,火炉监狱成为国家监狱,收容重大罪犯。1973年南北越战爆发,当时美国空军全力轰炸北越,部分轰炸机被击落,飞行员就被监禁于此,其中最知名的包括美国首任驻越南代表Douglas Peterson,以及当时是美国海军飞行员、后于2008年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约翰•麦凯恩(Jonh McCain)。因为越共也是以多种非人道刑法对付战犯,恐怖的名声令美军为它取了个“河内希尔顿”的名号,1987年有部好莱坞越战电影便以“河内希尔顿”为名,描述被关在这里的美国大兵故事,也因此“河内希尔顿”几乎成了这监狱的代名词。
1993年火炉监狱被改建成河内塔办公大楼,只留下东南角约原址1/3大小的地方保留为监狱博物馆。现博物馆里制作了许多模型和图片,主要用以展示模拟法国占领时政治犯所遭受的残忍待遇。至于对待美军的部分,多半强调被俘美军在此受到良好待遇。
越南水上木偶戏(越南语:Múa rối nước)为一种越南传统的文艺表演,约有一千年历史,表演方式是在水池上搭起舞台,由隐藏在后台的演员用长线或竹竿操纵木偶,使之演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及戏份。
如今,水上木偶戏受到越南社会上的重视,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上作为越南文化表演发挥重要作用。
较为著名的表演机构,则有河内的昇龙剧院及胡志明市的金龙水上木偶剧院。